人间百味,咸味打底

《世间的盐 》

作者: 高军(风行水上)

isbn: 7511320392

概而言之,高军写《世间的盐》就好比柳敬亭讲《故事会》,阿尔莫多瓦拍肥皂剧,王梵志写打油诗,旁逸斜出一种味道。书中的故事皆是街谈巷议的平常事,就算你没经历过,也必定听人讲过;就算新闻里没有,评书里也该听过。但不同之处在于,他故事的角色都是突兀奇崛之人。说到底,俗世多奇人,庙堂之上唯有巾笥之龟而已。

其实第一时间我就拿到了《世间的盐》,可封面还没有焐热,就被朋友抽去读,中间也不知道经历了几世几劫,辗转回到我手里时已经是一个月后。读完没几天,又被另一拨朋友搜去,又不知道经历了几番风雨,最后送回来时,书已经变的油光可鉴,是封面儿软,书角儿卷,里头《给牛把尿》那一篇的中缝里还有一粒发黄的饭粘子。像极了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地摊上一眼看见就知道肯定好看的那种书。

我很想告诉那位漏饭粒儿的爷,保准有人在厕所里读过这书,而且是在你读之前。

不过,六月份读完的书,隔了两个多月,似乎都忘记写了什么了。只记得当时读的时候,忽而乐,忽而悲,忽而动情,忽而叹气。“世间的盐”,说白了就是人生的味,酸甜苦辣,咸味打底,仅此而已。想来,读者总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乐不可支的故事。而我时隔多日想起的却是两处令我动情的地方。

一处是《爱猫大老黄》里,写到小猫之死,结尾他只说了一句:“后来,我就不养猫了。”这句话让我大恸,因为感情一旦养成,便不易割舍,所以,人生在世应当尽量别给自己增加额外的感情。我一直不养猫,也是因为如此。

一处是《武功》里,写老何长大成人,回到故乡,曾经严厉的父亲把好烟拿出来说:“来!你尝尝这个。”这句话场景俨然,我想起我工作后第一次过年回家,和我爸喝完酒,他把从前藏的好酒拿出来,非要让我带回北京,我说不方便拿,你留着喝,他却说,有什么不方便的?你带回去慢慢喝。

此外,我念念不忘的,还有那些用词至为平淡却意境极为深远的白描,试举几例。“雨后,山下的云起来了。”(p108)“中午大太阳下,街景荒荒”(p53)等。大约是他画画久了,自然而然就如此。

我在现实中不认识高军,关注风行水上也是很晚的事情,这令我反而能够腾出身心来认识书中的“我”,这个“我”是不是作者本人并不重要。单看这个“我”,却是个不俗不雅之人。言其不俗,毋庸置言,书中的智趣处处高人一等;何以言其不雅呢?所谓雅士,并非琴棋书画精通几样就可以的,关键还是有情操有德性。书中的“我”其实并不措意于情操与道德,譬如他说:“以松竹梅来喻士人节操,看看容易,你做做看?”(p159)各种故事也看得出,“我”是个有趣的凡人,然而他却能青眼看高士,高士亦能青眼看他,这就不简单了。世间之人,未必非俗即雅,这书的高妙处之一,正在于有这么一位不俗不雅的“我”在。而能够青眼看高士,能够热肠待路人,这就是“世间的盐”的滋味儿。

《世间的盐》当然有滋有味,不过作者讲起别人的段子和书上的八卦,也并不都那么精彩。像《如此狂暴的灵魂》一篇,隔,为什么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篇中都是他从书上读来的段子;而《俱胝一指》写公案,反而真显得有点俗了;写科考段子的《江南贡院》,也同样不如有些相关的学术文章精彩。笼统一点说,书中凡是讲外国段子的,我读罢都觉得隔。但这并不重要,作者毕竟不是真正的读书治学之人,而是果如他自称“无聊才读书”,有聊的当然是他走南闯北的经历。读此书也不必为求知,而是借他的眼阅世。

记得六月份我读完此书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儒林外史》。一则,两本书都不乏白描带来的冷幽默,譬如《春风化雨》中“她喜欢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摘我身上的线头,我就感觉自己像个永远摘不干净的毛线团子”,这句话登时令我想起《儒林外史》里某人一边喝酒一边摸自己腿上黑毛的场景;二则,《儒林外史》倒数第二回提到的那“琴棋书画”四位奇人,原本是吴敬梓杜撰出来的末世之英,他们陈居下流,却又品性高尚,可谓亦俗亦雅,而高军故事里的人物,包括他笔下的“我”的那种不俗不雅,又何其相似乃尔。

by danyboy@douba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