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角落的人都过着相似的人生

1.我们的人生注定要平庸?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十岁的时候看二十岁,从心底里厌弃,怎么那么老!二十几岁的时候看中年人,也不免打从内心发出尖酸刻薄的鄙夷,活到那时候也就麻木了吧!

在“亲爱的嘉倩”倾诉邮箱里,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
A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在大学里,我读书的确很好,家境也可以,我很乖一直是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可是接下去呢?一份工作做个几十年,嫁人结婚生孩子,就这样了吗?

B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刚刚大学毕业,没什么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从不喜欢的专业毕业,接下去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一辈子,长得也一般,爸妈逼着去相亲,交往两年,然后结婚,有个孩子,过上和爸妈一样的生活,就这样了吗?

C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和男友一起很多年了,也在办公室里做了同一份工作几年,我很想放弃一切去周游世界,现在的生活让我透不过气,因为接下去的轨迹我闭着眼都知道,结婚生孩子退休,照顾孙子孙女,就这样了吗?

D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来自农村,为了我进城读大学家里欠下一笔钱。我终于毕业,但是读了那么多书,很想出国,像同龄人一样,看看世界。可是爸妈需要我,我不得不回家乡找一份工作,用青春换取生存,然后按照传统早早结婚,生娃子。活着,就这样了吗?

我看了看爸妈,不知道他们怎么突然就一下子长那么大的,似乎自从我出生开始,他们从未年轻过。莫非,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被设定了某个功能叫“注定平凡”?

2. 全世界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

不然,我们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轰轰烈烈的,丰盛的,有故事可说的”。是吗?于是17岁的时候,我决心要离家看看世界,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无比大,会很精彩,别人在过着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生。

在澳门。早晨走路上学的时候,常看见小小的公车里挤满了穿制服的当地孩子们,和公车并排的是一辆辆家长接送的机动车,一张张被风吹得压抑而扭曲的年轻脸庞,还有背后沉重的书包。课余时间赚点小钱,给一个当地女孩补课,她就如同大陆的高考生一样,面对着升学课业的压力,脸上发了一颗颗巨大的痘痘,背英文的时候如同和尚念经。

在荷兰。身边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不愿意出门,在家里吃中国泡面,交中国朋友,上中国网站,连小组功课的组员都是中国人;打工是看世界的方式,给一个香港女人做旅行公司助手,她逃离了拥挤的香港,但是在荷兰仍然过着港式生活:交香港朋友,讲广东话,喝早茶,下午收工前一只菠萝包,周末打广东麻将。

在爱尔兰。在一群各个欧洲国籍的交换生里,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我看见的也常常是一个个按照国籍扎堆的小团体:芬兰团,荷兰团,爱尔兰团,西班牙团。和西班牙人最熟悉,他们虽然热情友好,但仍大多时候只和自己国家的人凑成一堆,我认识的很多西班牙交换生在爱尔兰一整年,整天凑在他们自己人的派对里,英文都没有进步甚至开口都艰难。

在巴塞罗那。同公司的英国人,虽然会说点西班牙语,但一旦下班,有聚会有嘉年华,还是经常和在巴塞罗那的英国人一起参加。他们最常去的还都是英国酒吧,庆祝英国节日,讲着伦敦发生的事情,吃饭也不因为西班牙独特的时间表而影响。

在上海。爸妈仍然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六点起床上班,晚上六点回家做饭,十点睡觉;认识了一群在这里工作留学的外国人,有的人在这里待了两年,只会说你好和谢谢,甚至一个中国朋友也没有,大多是和同是外国人的室友聚在一起。上班下班,买VPN爬墙刷Facebook,饿了麦当劳或者必胜客,半夜去迪斯科派对。

我发现全世界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忙忙碌碌,差别不大,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生活。”三毛曾在《万水千山走遍》里说过:“人生又有多少场华丽在等着,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岁月罢了。”

3.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到底,有没有外面的世界呢?这个问题问给在象牙塔里的孩子们,一定是用力点头充满了期许。

再把这个问题扔给在国内那些渴望出国的人,也一定是更猛烈地点头。从小我们就听着一首歌,叫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光是听到精彩,就觉得激动,至于无奈,在现实生活里尝尽了各种无奈,似乎那精彩盖过了无奈风头就好。

可事实呢?永远记得第一次离开家,抵达澳门。一个人回到了住处,关上门突然世界安静了也落寞了。我意识到,到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房子里面的生活相差无几,床,冰箱,书桌。室内的生活恍惚还以为在上海。打开电脑,浏览的那些网页还是以前经常看的,打开QQ, MSN旧日高中同学也都在线,他们的那些状态也都和我出发前一模一样,一切还在原地,只不过是我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已。

多少留学生在某个时刻对留学生活充满了失望,甚至盼望着立刻回家?

即使离家千万里,许多人过日子也不过是留在屋里玩电脑,和国内日子相差无几。认识的几个中国留学生都是在打工或者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还记得2005年,加拿大某大学3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电脑和网络,就是生活全部。

等待中国时间,想念朋友,或者半夜起来,看他们上线了聊天;外国人好笑的东西自己笑不出来。可是如果只是为了这些,为什么要选择出国留学?如果来到国外就为了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用中国人的方式生活和思考,每天使用中文甚至还学会了中国各地方言,吃着中国菜,窝在房间里上中国网站,即使最后拿到了文凭,那也只是一个证明而已,并不代表真的在国外生活过。

“平时的交友圈子还是中国人,吃饭就去中国城,不太愿意和外国人接触”。那么,即使走出去,也其实和留下来没有什么差别。

4. 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

一个大学毕业生说,想要出国想要受伤害去经历,那才是人生,可是父母不允许,年龄也摆在眼前,现在上班了,遇到了一群混日子的人,更想要逃走。

一个男孩说,没有出国前读你的文章,觉得很精彩,期待着。自己出国两个月了,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自己最清楚。

一个优秀的中学出来的人,选错了大学,到了国外身边的国内人都是一些读不进大学,被父母重金砸出来的,每天这群人都在伦敦市中心唱歌夜店,日子混着混着就混到了毕业。

一个平凡家庭的女孩,出来后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谈论逛街,买名牌化妆品,整日派对,在外国也有KTV,她觉得世界不一样了,和以前的淳朴不一样,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富二代世界。

一个家里被当做佛一样供着的大城市独生子女,出来后与人共享学生公寓,对于厨房的肮脏还有极品室友相处不和,叫苦连连。

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看的外面的世界吗?

善良的,恶毒的,有钱的,不负责任的……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世界可以被分割成一个个国家,一座座城市,但亲情友情爱情故事却是彼此不谋而合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只要把“人心”的世界看清楚,这个世界其实说穿了,很小很小。

5.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有的人去旅行,最后收获的只是几张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和数码相机里的“到此一游”;有的人在隔壁公园走一圈,看到的却是春夏秋冬别有韵味人生:散步的老阿姨,还有下棋的老男人,看到生命的恬淡和幸福。

一直以来痛恨一个问题: “你这次去了多少个欧洲国家啊?” 那充其量变成了儿时的旅游,只有临行前的兴奋,过后什么都不记得了罢。倒除了几张在标志物前的照片,打印出来放在家里的橱窗里积灰。

山山水水历史人文,都客观地在那里;全世界人的心,构造一样都肉长的。

旅行或者远游真正的意义,是在于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打理你那个“世界”。 一段好的旅行,行走时抛开日常繁琐的一切,心境很空,像是直升飞机那样高瞻远瞩。给自己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回想曾走过的路. 先不要想着去多少地方,这次飞行要多远,就带着一颗看风景游玩的心和一个简单的目标: 在路上重新认识自己,和心内的世界说说话。

世界很小,人心很大。所以一次好的旅行,带你看到这个广博的世界,也同时看到自己在地球上坐标的渺小。没出去之前,我们读着各式各样的旅行书,可以骑自行车,可以搭公车,可以做沙发客,可以不要很多钱就把世界周游了。阅读着书里的故事,看着那些照片,内心激昂地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啊!”“人就必须在路上。”

事实上,“生活”“在路上”这些字眼到底有没有人真正去思考?下班后不乘直达地铁,特地换三部公交车才回家,一路上听着音乐,啃着葱油饼,看着窗外下班高峰的车水马龙,那同样是“在路上”的小冒险;和喜欢的人手拉手逛夜市,就算一根橡皮筋两块钱,也和摊主讨价还价,十分钟后骄傲地拿着战利品,出现在大排档里,大口喝着王老吉,嚼着羊肉窜,你在印度能做的事情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到,这就是“生活”朴实的乐趣。

说白了,活着不就是吃喝拉撒的事儿吗?

6.其实,每个角落的人都在过着相似的人生。

又绕来绕去,回到这个问题:非得要出国,才能自由吗?

所谓的自由,是在于心的自由,敞开接受这个世界,但同时保持自己的观点。是你被关在小屋子里,照样能在一张小纸上,画出广阔蓝天。是你即便不能走出去看世界,却心里怀有着对一草一木的珍惜和喜爱。

说到底,我们不是所有人可以去遍“人一辈子要去的100个地方”的,我也不觉得那些“一个月背包周游欧洲”的人,会真的把欧洲全部了解。你能坐在高考教室里,从一扇窗望出去的,照样是广阔蓝天,还有脑海里投射的最高的山脉,最深的海沟,最细柔的沙漠。

那,你照样是自由的。

而且,如果一个哑巴爱上了唱歌,一个聋子爱上了交响乐,想一想,比起他们,你是多自由。我常常推荐别人去关注社会新闻,不是去看别人活得比我们惨,而是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广大的世界。从一个不相干的人的角度去看一看你现在的世界。往往,我们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进了玻璃罐头里,你需要换一个角度看,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阅读那些旅行书本,我们常常被吸引,觉得非要去一趟,可是现实不允许每个人都走。难道,就要不能活在自己的人生里面?再者,阅读这些书,还有自己走过的路,我发现每个角落的人,都在过着相似的人生。

人心无国界,友谊,仇恨,梦想,懒惰,执着,厌倦,感动……都是相通的。

7. 你想要过的生活,不过是未曾发掘生活的有趣之处。

荷兰房东夫妇,两个人很老了,还是热爱骑着自行车周末四处踏青。平日里,男人在楼下做着他的活,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夜晚做饭。女人买菜上班,偶尔孩子们有时候来看望。

巴塞罗那的普通家庭,周末有了点时间,就去加泰罗尼亚周边小镇逛一逛,晒晒太阳,平时男人要六点起床上班,下午两点下班,坐在沙发前看电视喝咖啡。女人九点起床,做做家务就去上班,晚上七点到家,继续做饭,男人睡去了,她继续在客厅看书。

上海的爸妈,春夏秋冬,两人六点半在广播闹钟里醒来,八点钟各自上班,晚上五点下班,吃完晚饭看电视,十点睡觉。过春节国庆的时候也懒得挤个人潮登个黄山,去个海南岛吃海鲜,倒是楼下小区散散步,路上遇到老张老王吹吹牛,去趟超市就买袋盐,日子过得挺欢快的。

不过是我们的心里,把外面和里面的世界建造了围墙,其实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带着原来那个婴儿般的好奇,去观察去体悟,你会发现,全世界真的太小了,出乎意料的其实有迹可循,你无法接受的却其实非常合理。

Carpe Diem,活在眼前,活在当下。人生本就简单得可以一眼望底。全世界都会要工作,全世界也都会结婚生孩子,全世界都在过着简单的生活。我们吼着“不愿意活在制度内”,可人活着,就是一个限定,你能活到三百岁吗?你能飞到太空吗?你能把一张一毛钱变成十张一百块吗?内心广大就是无限。能够生孩子,能够结婚,能够工作,能够退休,活到老死,不也是一种祝福吗?父母,祖父母,连个护照都没有,也有权利活得很快乐。

你想要过的生活,你正在过,不过是未曾发掘它的有趣之处。

你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

附记:

我有一个倾诉邮箱,自从三个月开通以来,收到了四百多封长长的倾诉邮件,同龄读者讲述各自的人生。这篇文章,写给那些有出国梦但不得不留下来的青春。

我的读者里,很多人家境落魄甚至残缺,他们不得不出卖青春,在一份不喜欢也没有用价值的工作,换取生存。 他们也想出去,也想看世界,他们的唯一的亲人,甚至愿意借高利贷。但是同年纪,甚至更小的这群孩子,竟然懂事地落着泪,选择放弃“活自己人生”的机会。那些写给我的倾诉信,全是对人生的失望,全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甚至阐述自杀的念头。

我读了太多无奈的故事,他们的渴望,却被束缚,甚至对未来对生命灰心。我是一个写文字的,回信不能给出什么实质意见,只能用谈心方式告诉他们我看见的世界,去告诉他们世界根本没有那么大,去给他们更多的信念过自己的人生。写这篇文章,最初的意义在于给这群人。

对,世界很精彩,我很享受。我并不消极,只是在这个一堆堆旅行书畅销的时代里,我愿意用文字去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好过一点,而不是以高姿态去令别人羡慕。同时或许写给那些拥有“一切”的人,应该反思一下了。

我是一个爱写字的平凡人,正在寻找出版社。家乡上海,长居巴塞罗那。二十二岁,没什么大不了思想,大不了的才华。只不过从小有一个写书的梦想,一直在努力。这就是我 —— 嘉倩

人生就是会不断挥手说再见的啊

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一阵子,不是一辈子。

人生就是会不断挥手说再见的啊

1

前几天失眠,碰上小雨跟我聊天,她说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因为我们习惯了他们俩每次分手后都说老死不相往来,转眼过几天又像连体婴一样出现在大家眼前,所以我对她说:“没事儿的,过几天你们俩就好了。”

“我今天做饭的时候,刀不小心划破了手,流血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拿起电话给他打电话,眼泪都出来了,情绪特别崩溃。”

“然后呢?”

“然后我突然想起来,那个可以撒娇的人没有了,以后没人可以让你撒娇了。自己默默回房间拿了个创可贴,发了一会呆就继续做饭了。”

我觉得有点心疼,除了心疼她被切破的手,更心疼她不能把电话打给想念的人。我想我们都曾有过拿起电话就想打给他却突然意识到,以后你都不能再打给这个人的时候。

和一个人最远的距离是你知道那个人就在那里,可你再也不能牵他的手,再也不能摸他的头发,你告诉自己:“别哭了,我们的故事结束了。”

2

往后的日子里,你过得好就好,我就远远看着不打扰。

17岁的时候,小雨的身边是他,18岁的时候,小雨一想起就傻笑的人是他,19岁的时候,小雨牵着手的人还是他,今年20岁,小雨往后的生活里,再也没有他了。

我问她:“分手后悔吗?这么长时间说散就散了。”

她说:“我不后悔,我也没有遗憾。我曾经所做的事情,流过的的眼泪,都是成长。非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可能就是没有和他走到终点。”

我们不该忘记生命中每一个爱过的人,我们爱过的不只是那个人,更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3

之前我问过我的一个异性朋友,我问他:“你分手的时候会很难过很难过吗?”

他是这么跟我说的:“能说出口的难过都不是真的难过。

有一天晚上我手机突然响了,电话那头没有人说话,我也没说话,我知道是她,我知道她想我了。我没狠下心挂电话,我担心她害怕。我一根接一根的吸烟,她一声不吭,我们这样持续到我手机没电了自动关机。

与其说难过,倒不如说是担心。担心她饿了没人带她吃好吃的,担心她睡不着没人陪她说话,担心她的坏脾气没人包容…总之就是担心她以后过得不好,担心她过得不幸福。

一想到这些我才觉得难过。”

当这个人再出现在你生活里的时候,你看着她,你知道这个人以前你爱过,但以后你不能继续爱了,你希望别人好好爱她,又害怕别人没那么爱她。

原来,没有得到过不是最痛的,得到过再失去才是最痛的。

fin

对已经逝去的东西最好的尊重是绝口不提。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挥手说再见的过程啊,回不去的时候必须要说:再见。

说再见的时候不想说珍重,我想说:祝你幸福。

Author 蒋同学,微信公众号/有故事的蒋同学,ID/meiya54264
BGM

很感谢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

01

昨天一个读者说,她刚从一个同学口中得知,她关系最好的姐妹今天生了一对双胞胎,但是她连自己姐妹什么时候结的婚都不知道,大学时候她俩好的,一个来大姨妈,另一个二话不说就跳下床去给对方洗内裤。

很感谢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

可是现在却像两个擦肩而过后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逼。好心塞。

为什么我们会走着走着就散了?

之前我在报社上班,有一个跟我关系特好的姑娘。

我们同一批进入报社,一起经历过残酷的六进二淘汰赛,晚上睡一个寝室,谁早起就偷偷帮对方作弊签到,用对方的腮红,吃对方的栗子,换衣服的时候一言不合就要比比谁的胸更大。

一年后我决定辞职北上,拉着行李箱站在报社门口前跟同事们一一作别,她当着所有人的面儿,后蹬腿拽着我的胳膊,像个小朋友一样哭得“嗷嗷”叫,问我为什么这么狠心丢下她。

我当时心头一颤,难过的要死,觉得这辈子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真心待我百般依赖我的闺蜜了,我像是哄媳妇一样一脸严肃地告诉她,我走了之后,会每天给她打一个电话,而且将来一定还会来看她,乖啊,别难过了。

第一个月,作为一个玩命血拼的北漂狗,我每天晚上不管忙到多晚都要给她打一个电话聊聊鸡毛蒜皮的八卦,她起初总是在电话里说着就想我想得哭起来,后来慢慢地就能笑着跟我说晚安了。

第二个月,我有一天加班到很晚,一着床就像散了架子一样,我告诉自己就眯一小会儿就起来洗漱跟她说晚安,结果没脱衣服没洗漱一合眼我就睡过去了,第二天我一起床就赶紧打电话给她解释,她在电话里一愣,说,我了个去,你吓我一跳,以为多大个事儿呢,你至于么这么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

6年之后,我们有彼此的微信,但是现在我们连点赞之交都算不上,我们存着彼此的电话,但从来不敢打,因为已经完全不确定是否还能打得通。

我们无仇无怨甚至连别扭都没闹过,只是一个不问,一个不说。

打败我们的不是背叛,而是自此天涯两隔,你的余生恕我未能继续参与。

02

在山东工作过一段时间,跟一个男设计师三观合,节奏对,纯洁的革命友谊羡煞旁人。但凡我扔给他一个文案,不用我废话,分分钟就给出我想要的设计。

有段时间我经常因为起晚了吃不上早饭,他每天都买两份早餐往我桌上扔一份;我家里买的壁画需要打洞,他带上锤子就冲到我家帮忙。

好事儿的同事就说,我靠,就一对狗男女。我们就一起嗤之以鼻,说,滚蛋。

我妈说,毕竟是异性,还是保持点距离吧,否则招人闲话。我说,别这么封建,就是好哥们,管别人怎么说。

后来我分管华西大区,经常出差,在办公室里待着的时间屈指可数,跟他的工作交集越来少,不知不觉就好像不怎么来往了,偶尔碰上,笑着打个招呼都觉得尴尬。

我妈住院那阵儿,突然问起我来,好久没见某某某了,你们不一起玩了?

恍然发现,我们的关系,什么时候起,早就已经从“我有个特好的哥们,沦落到了我以前有个同事”。

《山河故人》里说,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有时候想起来这些走着走着就失散的朋友,心里难免感伤,那些记忆明明还历历在目,现在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各自淡若天涯不再联系。

有朝一日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说话的傻逼腔跟你真像啊,那一刻想要打电话告诉你,却发现,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03

《后悔无期》里有一段,周沫说:“记得啊,要是以后你们还混得不好,可以来找我。”胡生说:“混得不好就不能来找?”周沫说:“混得好,你们就不会来找我了。”

听着是不是好心酸?其实现实更心酸,不管混得好不好,好多人都注定跟我们再见不见。

我们来到世上,无论选择了平淡居家,还是选择了勇闯天涯,有些人离我们远了,就会离另外一些人更近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

你是我的好朋友,但你将来还会有其他的好朋友,以前你跟我比谁喝的多,将来你也会跟别人比谁尿的远。

有些朋友,不知不觉就疏远了,可能我们连原因都不知道。

就像我们年少时对某个人,一念起心生欢喜,一念起又嗤之以鼻。

两个人,在一起舒服就在一起,觉得不爽就痛痛快快谢过对方温情款款长别离。

我们没办法为任何感情做一个终身定调,你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就不许变啊?

以前我还说非你不嫁,你不也说非我不娶呢么,如今不也都搂着各自的新欢逍遥快活地夜夜都上天啊?

记得张学友的《秋意浓》吗?

“只因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04

前段时间,大理地震,半夜2点,床头一颤,1分钟后我就接到一个奇怪的信息,我一看,是一个从09年猫扑时代就看我写东西的老读者,当年我刚出道,争强好胜嘴皮子不饶人,写东西绝不留余地,蛮横霸道一言不合就撕逼。

尽管如此,他跟100来号死忠粉自发建了个群,看到谁要是在群里说我的不是就要玩命跟人撕逼,才不管是不是我真的有错。后来我弃文从商,再后来我重新拿起笔杆子全职写作,这期间他好几年都不曾冒个泡泡。

但在大理地震的第一时间,他第一个突然冒出来。

问我,没事儿吧?

时间是一种很残酷的东西,它只会冲淡能够冲淡的,但也会洗尽铅华帮你留下该留下的。

所以,无论我们虎落平阳终陷落魄,还是一朝显赫半生荣华,朋友都越来越少,剩下的也越来越重要。

很小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人走茶凉,也有内心强大的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随他去吧,但是每个出现在我们生活轨迹里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有人教会你别把过去看得太重,有人告诉你无论你做了怎样的决定他都懂。

没必要对物是人非耿耿于怀,也没必要分开了就恶语相向诽谤中伤。

一句“你变了”,伤人又伤己。路太长,人在换,我们就是要变,变好,或变坏,都是一个人活着的常态。

这辈子,相遇一场,只要各自安好,联系不联系都不重要。

所以,这一路,很感谢你能来,也不遗憾你离开。(文/初小轨)

作者简介:初小轨,山东水瓶女一枚,网络小说作者,前身互联网狗。文章来源公号“好姑娘”(ID:moixiaogui)。

人间百味,咸味打底

《世间的盐 》

作者: 高军(风行水上)

isbn: 7511320392

概而言之,高军写《世间的盐》就好比柳敬亭讲《故事会》,阿尔莫多瓦拍肥皂剧,王梵志写打油诗,旁逸斜出一种味道。书中的故事皆是街谈巷议的平常事,就算你没经历过,也必定听人讲过;就算新闻里没有,评书里也该听过。但不同之处在于,他故事的角色都是突兀奇崛之人。说到底,俗世多奇人,庙堂之上唯有巾笥之龟而已。

其实第一时间我就拿到了《世间的盐》,可封面还没有焐热,就被朋友抽去读,中间也不知道经历了几世几劫,辗转回到我手里时已经是一个月后。读完没几天,又被另一拨朋友搜去,又不知道经历了几番风雨,最后送回来时,书已经变的油光可鉴,是封面儿软,书角儿卷,里头《给牛把尿》那一篇的中缝里还有一粒发黄的饭粘子。像极了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地摊上一眼看见就知道肯定好看的那种书。

我很想告诉那位漏饭粒儿的爷,保准有人在厕所里读过这书,而且是在你读之前。

不过,六月份读完的书,隔了两个多月,似乎都忘记写了什么了。只记得当时读的时候,忽而乐,忽而悲,忽而动情,忽而叹气。“世间的盐”,说白了就是人生的味,酸甜苦辣,咸味打底,仅此而已。想来,读者总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乐不可支的故事。而我时隔多日想起的却是两处令我动情的地方。

一处是《爱猫大老黄》里,写到小猫之死,结尾他只说了一句:“后来,我就不养猫了。”这句话让我大恸,因为感情一旦养成,便不易割舍,所以,人生在世应当尽量别给自己增加额外的感情。我一直不养猫,也是因为如此。

一处是《武功》里,写老何长大成人,回到故乡,曾经严厉的父亲把好烟拿出来说:“来!你尝尝这个。”这句话场景俨然,我想起我工作后第一次过年回家,和我爸喝完酒,他把从前藏的好酒拿出来,非要让我带回北京,我说不方便拿,你留着喝,他却说,有什么不方便的?你带回去慢慢喝。

此外,我念念不忘的,还有那些用词至为平淡却意境极为深远的白描,试举几例。“雨后,山下的云起来了。”(p108)“中午大太阳下,街景荒荒”(p53)等。大约是他画画久了,自然而然就如此。

我在现实中不认识高军,关注风行水上也是很晚的事情,这令我反而能够腾出身心来认识书中的“我”,这个“我”是不是作者本人并不重要。单看这个“我”,却是个不俗不雅之人。言其不俗,毋庸置言,书中的智趣处处高人一等;何以言其不雅呢?所谓雅士,并非琴棋书画精通几样就可以的,关键还是有情操有德性。书中的“我”其实并不措意于情操与道德,譬如他说:“以松竹梅来喻士人节操,看看容易,你做做看?”(p159)各种故事也看得出,“我”是个有趣的凡人,然而他却能青眼看高士,高士亦能青眼看他,这就不简单了。世间之人,未必非俗即雅,这书的高妙处之一,正在于有这么一位不俗不雅的“我”在。而能够青眼看高士,能够热肠待路人,这就是“世间的盐”的滋味儿。

《世间的盐》当然有滋有味,不过作者讲起别人的段子和书上的八卦,也并不都那么精彩。像《如此狂暴的灵魂》一篇,隔,为什么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篇中都是他从书上读来的段子;而《俱胝一指》写公案,反而真显得有点俗了;写科考段子的《江南贡院》,也同样不如有些相关的学术文章精彩。笼统一点说,书中凡是讲外国段子的,我读罢都觉得隔。但这并不重要,作者毕竟不是真正的读书治学之人,而是果如他自称“无聊才读书”,有聊的当然是他走南闯北的经历。读此书也不必为求知,而是借他的眼阅世。

记得六月份我读完此书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儒林外史》。一则,两本书都不乏白描带来的冷幽默,譬如《春风化雨》中“她喜欢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摘我身上的线头,我就感觉自己像个永远摘不干净的毛线团子”,这句话登时令我想起《儒林外史》里某人一边喝酒一边摸自己腿上黑毛的场景;二则,《儒林外史》倒数第二回提到的那“琴棋书画”四位奇人,原本是吴敬梓杜撰出来的末世之英,他们陈居下流,却又品性高尚,可谓亦俗亦雅,而高军故事里的人物,包括他笔下的“我”的那种不俗不雅,又何其相似乃尔。

by danyboy@douban

永远的坐票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恨书

一次我从外面回来,见我们的图书馆长正在门前处理旧书。我稍一拨弄,竟发现两本“丛书集成”中的花卉书。要知道丛书集成约四千本一套,少了两本便是残书!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

显而易见,最先的问题是地盘问题。老父今年九十岁了,少说也积了七十年书。虽然屡经各种洗礼,所藏还是可观。原先集中摆放,一排一排,很有个小图书馆的模 样。后来人口扩张,下一代不愿住不见阳光的小黑屋,见“图书馆”阳光明媚,便对书有些怀恨。“书都把人挤得没地方了。”这意见母亲在世时便有。听说有位老 学者一直让书住正房,我这一代人可没有那修养了,以为人为万物之灵,书也是人写的,人比书更应该得到阳光空气,推窗得见的好景致。

后来便把书化整为零,分在各个房间。于是我的斗室也摊上几架旧书,列子、抱朴子、亢仓子、淮南子、燕丹子……它们遥远又遥远,神秘又无用。还有皇清经解,想起来便觉得腐气冲天。而我的文稿札记只好塞在这些书缝中,可怜地露出一点纸边,几乎要遗失在悠久的历史的茫然里。

其次惹得人恨的是书柜。它们的年龄都已有半个世纪,有的古色古香,上面的大篆字至今没有确解。这我倒并无恶感,糟糕的是许多书柜没有拉手,当初可能没有这种 “设备”(照说也不至于),以致很难开关,关时要对准榫头,关上后便再也开不开,每次都得起用改锥(那也得找半天)。可是有的柜门却太松,低头屈身,找下 面柜中书时,上面的柜门会忽然掉下,啪的一声砸在头上,真把人打得发昏。岂非关系人命的大事!怎不令人怀恨!有时晚饭后全家围坐笑语融融之际,或夜深梦酣 之时,忽然一声巨响,使人心惊胆战,以为是地震或某种爆炸,惊起或披衣起来查看,原来是柜门掉了下来!

其实这些都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因我理家包括理书无方,才因循至此。可是因为书,我常觉惶惶然。这种惶惶然的感觉细想时可分为二。一是常感负疚,一是常觉遗憾。确是无法解决的。

邓拓同志有句云:“闭户遍读家藏书。”谓是人生一乐。在家藏旧书中遇见一本想读的书,真令人又惊又喜。但看来我今生是不能有遍读之乐了。不要说读,连理也做 不到。一因没有时间,忙里偷闲时也有比书更重要的人和事需要照管料理。二是没有精力,有时需要放下最重要的事坐着喘气儿。三是因有过敏疾病,不能接触久置 积尘的书。于是大家推选外子为图书馆馆长。这些年我们在这座房子里搬来搬去,可怜他负书行的路约也在百里以上了。在每次搬动之余,也处理一些没有保存价值 的东西。一次我从外面回来,见我们的图书馆长正在门前处理旧书。我稍一拨弄,竟发现两本“丛书集成”中的花卉书。要知道丛书集成约四千本一套,少了两本便 是残书!我在怒火上升又下降之后,觉得他也太辛苦,哪能一本本都仔细看过。又怀疑是否扔去了珍贵的书,又责怪自己无能,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如此怨天尤 人,到后来觉得罪魁祸首都是书!

书还使我常觉遗憾。在我们磕头碰脑满眼旧书的居所中,常常发现有想读的或特别珍爱的书不见了。我曾遇一本 英文的杨子,翻了一两页,竟很有诗意。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又曾遇一本陆志韦关于唐诗的五篇英文演讲,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后来大图书馆 中贴出这一书目,当然也不会特意去借。最令人痛惜的是四库全书中萧云从离骚全图的影印本,很大的本子,极讲究的锦面,醒目的大字,想细细把玩,可是,又找 不到了!也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据图书馆长说已遍寻无着——总以为若是我自己找,可能会出现。但是总未能找,书也未出现。

好遗憾啊!于是我想,还不如根本没有这些书,也不用负疚,也没有遗憾。那该多么轻松。对无能如我者来说,这可能是上策。但我毕竟神经正常,不能真把书全请出门,只好仍时时恨恨,凑合着过日子。

是曰恨书。

期待

在孙先生逝世前一周,摄影师郑阳微博称曾去看望诗人,“当时他在病房里,沉睡的样子,很安静。我带了《琼美卡随想录》,那是我阅读先生的第一本书,我念书中俳句给他听,做了祈祷。我对先生说,平安夜再来看望您。”(凤凰网新闻)—————–随记:

木心曾说:“从明亮处想,死,是不再疲劳的意思”。

记得十月底从成都返京的漫长火车上,始终做着木心的读书笔记。长这么大第一次遭遇一种异常丰沛而娴熟、但全然陌生的文体,给当时并不明朗的心境找到一处栖息地。

喜欢他对细节的敬意,喷玑吐珠,既人情练达,又赤子情怀,智性加上率性。

喜欢读老书,旧的文字,半透明的事物。

现在孙先生也去了。希腊人品和华夏古风的完美糅合,最终被定格,可以装裱起来盖棺定论了。

从我得闻他的文名,阅读他的诗文,到他逝去,不过短短两个月。

于是明白为什么某室友为了没听成白先勇的讲座而扼腕:“我怕他突然就挂了,一大把年纪的。”

生死不过如此,我们太渺小。

所以才会说,“不重要”。

婚礼和葬礼

人生的两件大事——婚礼和葬礼,其实有很多共通点:主人家邀请的,都是同一批人,大家都要“做人情”。

死者出殡前一天,亲人和挚友会留在灵堂,陪他度过入土为安前最后的一天。新郎结婚前一天,挚友会陪他度过自由身的最后一天。

在婚礼上,最出人意表的,是不见了新郎和新娘。在葬礼上,最出人意表的,是不见了死者。

在婚礼上,可以临阵退缩。在葬礼上,绝不可以。

在葬礼上,我们不需被迫跟主人家合照。

在婚礼上,有人欢笑,有人流泪——包括新郎新娘的父母、情敌及感怀身世的女人。在葬礼上,也有人流泪,有人欢笑——死者的巨额财产继承人。

在婚礼上,我们会问别人:“什么时候轮到你?”在葬礼上,不能这样问。最多只可以问:“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在婚礼上,男女双方山盟海誓。在葬礼上,我们才明白,山盟海誓敌不过死亡。

怕不怕孤单?

怕不怕孤单?

从来不怕。

一些可爱的女性是怕的,她们从父母的家直接搬到丈夫的家,数十年下来,家里花团锦簇,过惯了,一旦静下来,要了老命,故此不但旅行玩耍看戏吃茶这些要人陪,连上洗手间都一双双的去,连群结队,所以有太太团这个名称,开台子搓麻将都是两桌起码。

一日下班,女同事说:怎么还不走,等你好久了。说明白,她怕独个儿走那条斜坡。

物以类聚,朋友间全是独行侠,从没试过约齐了去逛店铺买衣服这种事,出远门,也绝不通知任河人,个个都神出鬼没,尽其独立之能事,视孤单为等闲。

有人陪才不方便,找位置要找两张,拿起菜单得问对方叫什么吃,看电影要顾及另一人的趣味,谁都不可能是谁的蛔虫,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拉拉扯扯,非常不方便。

完全没有静下来的时间,真的是惨过结婚。

一日下班,穿过皇后广场,无意兜入市政局的休憩公园,怎知,别有洞天!简直不似置身闹市,立刻坐下来,深呼吸,鼻端全是花香。

倘若几个人一起走,为着应酬客套,肯定错过这样的享受。